PRODUCTS
产品展示
程控平面磨床、手动平面磨床、精密成型平面磨床

石宗林:用赤子情怀书写熟悉到“家”的贵州铁路

  • 分类:新闻资讯
  • 发布时间:2025-01-28 22:39:30
  • 访问量:

【概要描述】  石宗林全程采访、逐一记录,通讯报道《民工“组团”出行》第二天就登上《西南铁道报》头版头条。因为有温度、接地气,管中窥豹,折射出了贵州交通与经济的发展

石宗林:用赤子情怀书写熟悉到“家”的贵州铁路

【概要描述】  石宗林全程采访、逐一记录,通讯报道《民工“组团”出行》第二天就登上《西南铁道报》头版头条。因为有温度、接地气,管中窥豹,折射出了贵州交通与经济的发展

  • 分类:新闻资讯
  • 发布时间:2025-01-28 22:39:30
  • 访问量:
详情

  

  石宗林全程采访、逐一记录,通讯报道《民工“组团”出行》第二天就登上《西南铁道报》头版头条。因为有温度、接地气★,管中窥豹★,折射出了贵州交通与经济的发展,这篇稿件获得2006年《工人日报》★“年度好稿”三等奖。

  老师似蜡烛,记者又何尝不是?从事记者前的3段经历,为石宗林积淀起得心应手、水到渠成的职业优势:用心写文章,用情拍图片,用赤子情怀书写熟悉到★“家★”的贵州铁路。

  “以前‘绿皮车★’跑得慢,一票难求★,旅客出行毫无舒适可言。★”退休后,出生于重庆的石宗林再次坐上★“绿皮车”从贵阳到北京、北京到成都再从成都到贵阳,回想起当年春运用镜头拍下的那些画面★,不免心生感慨,“★‘绿皮车★’时代★,在外打拼一年的贵州老乡肩扛手提,牛仔包、尼龙袋把车厢行李架、座椅下甚至过道塞得满满当当。买票的人群黑压压地挤满了站前广场,为了一张车票得守候几个通宵。”

  “冬去春来★,似乎在不经意间★,贵州铁路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★!”石宗林自豪地说★,“作为贵州铁路发展的见证者、参与者★、记录者、宣传者★,我感到幸运和骄傲。★”

  “石玉华,一名普通旅客,侗族大歌传承人★。每年农闲时节★,她都会和村里的姐妹们受邀去广东参加数场侗族大歌表演★。”石宗林回忆道,“她的话我记忆犹新,她说自己做梦也没想到★,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歌舞能走出大山★,成为致富的资源。肉眼可见的事实是,高铁红利惠及沿线各地,贵州人民的生活被真真切切地改变着,高铁经济大放光彩★,驰骋在贵州高原的动车正在以前所未有的★‘加速度★’★,改变着贵州人民的生活。★”

  贵州的山、水、铁道线,在石宗林的笔端、镜头焕发着生机。他用“眼力”发现新闻★,用★“脑力”思考新闻★,用“脚力★”走出新闻,用“笔力”写出新闻——左手镜头右手笔★,字字句句和光影,深情地讲述着贵州铁路的故事,深刻地记录着沿线的细微变化,把新闻人的情怀与担当渗透于新闻的每一个细胞★。这一干,就是近20年★。

  ★“黔”行“漫”记,漫记黔行★。贵州千里铁道线上,石宗林驻小站、走区间,深入调车场,走到一线职工身边★。他熟练地★“挥舞”着自己的镜头,★“咔咔”的快门声刺激着他的神经★,他争分夺秒般抓拍那最美的瞬间★。一篇篇报道★、一幅幅图片连绵涌出。

  一支笔头写华章★,一个镜头拍人生。集团公司融媒体中心今年5月退休的资深老记者石宗林20年间奔忙于贵州铁路沿线,俯首铁道、仰望星辰,聆听悠长的笛音★,感怀飞驰的动车,以上千篇报道、数百万字、数千张图片★、十余次获奖★,寄予苍茫动脉以绵绵深情★。

  2006年春运★,贵阳站迎来了一群特殊的旅客——组团出行的务工人员★。面对这一情况,贵阳站职工展现出了高度的敬业精神和热情的服务态度。他们早早地做好准备,引导务工人员有序进站、候车★,帮助他们搬运行李,耐心解答各种问题★;在列车上★,列车员贴心地为其送上热水……

  石宗林听说这一新闻线索后两眼放光,立即动身赶往麻尾站,跟着炊事员凌晨出发,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实地采访拍摄。几天后,一版图文并茂记录这位炊事员工作的报道《扁担采购员》呈现在铁路职工面前★。

  16时许★,初夏的阳光透过窗棂,欢声笑语、掌声阵阵,集团公司融媒体中心大型采访活动“黔行漫记★”启动仪式后★,紧接着就是石宗林的退休座谈会。

  贵州少数民族多,民族风情百花齐放,石宗林的★“新闻鼻★”随时随地、灵动捕捉着“最时代”。2007年春运★,运行在凯里地区的列车上来了一群“民族舞者”★,石宗林一气拍出100余张照片★,精心选出一张命名为《浓缩民间风情展现贵州风采》(见下图),后获得当年全国★“新春杯”头条新闻大赛二等奖。

  大家争先恐后发言★,同事以一首《临江仙·贺宗林光荣退休》话别:“渝林京蓉书旅程,三九正是青春。一支粉笔育学生★,春蚕吐丝尽,何须桃李心?风笛欢歌唱复兴,‘四力’舞动正劲……”这一场采访活动,也是对石宗林告别记者生涯最有意义的纪念。

  “当时非常热闹,站台上穿着盛装的少数民族同胞载歌载舞,庆祝贵州迈入高铁时代★,特别是当动车驶过少数民族地区时,上万名群众到车站外观看★,并纷纷用手机记录这一时刻★。”那时,作为记者的石宗林举着相机来回奔跑,在快门的“咔咔★”声中记录下了这些动人时刻,并精心写出通讯报道《手机上的中国》,后获得中国企业新闻奖通讯类二等奖。

  “见证沧海变桑田,我写,我拍★,故我在★。”20年的采访、20年的拍摄、20年的讲述与写作★,特别是铁路20年的变化带来的震撼★,成了石宗林难以忘怀的记忆。

  “很高兴、很自豪★,不是为自己获奖,而是眼见贵州人民受益于铁路过上了好日子★。”石宗林深情地说,“你看现在的动车上★,轻便的拉杆箱早已成为打工返乡人的‘标配’★,★‘千里走单骑’的‘返乡摩托车大军’也已成为记忆中的春运风景。高铁不仅打开了贵州人民的‘出山’通道,也加快了贵州脱贫攻坚的步伐,使得贵州的潜在优势逐步变为现实优势。”

  2014年12月26日★,贵州省首条高速铁路——贵广高铁建成通车,贵州省迈入高铁时代。

  石宗林如数家珍地回顾道:★“2014年★,贵广高铁建成★,贵州进入高铁时代;2015年★,沪昆高铁贵州东段开通,联通京津冀、长三角及中部地区……2023年,贵南高铁开通。十年间★,‘地无三尺平’的贵州以几乎每年新开通一条高铁的速度★,‘高调’地造福沿线城市和村庄,展示着不可阻挡的★‘中国速度’。★”

  于此时此刻记录下此情此景,石宗林创作出了一篇篇新闻稿件、拍摄了一幅幅新闻图片★:2018年★,新闻图片《巨变中国》荣获中国图片社评选的★“巨变中国(1978-2018)·四十年典藏★”铜奖(见上图);2020年★,新闻图片《建设者》(见下图))被中国铁道博物馆收藏……

  “新闻理想的★‘骨感★’与‘丰满’,每个时代皆有之★,需要有情怀的专业新闻人去实现。”石宗林说,“我已经退休了,想给年轻的记者提个建议★,既然选择了新闻、选择了成为记者★,就应做到不忘初心★、保持记者底色★,记着坚守★、记着担当★、记着求实、记着在场,最重要的★,记着人民性,与时代同行★。

  如今★,历时8个月的“黔行漫记”行近尾声★。始终关注着这次采访活动的石宗林,看着作品下面★“粉丝★”们的真情留言不禁感慨:“这就是行走的力量,记录的力量★。”

  今年3月★,在讨论此次行走贵州铁路的大型全媒体采访活动的主题时,“东道主”石宗林灵感迸发,贡献了“黔行漫记”四个字。巧的是,他的新闻之路,不正是一场跋山涉水的“黔行漫记”吗?

  “黔行漫记★”讲故事——讲心中的故事、讲高铁的故事、讲新时代变化的故事。石宗林笔下石玉华的故事,让人感慨万千★、唏嘘不已。

  当过6年老师、7年电视台技术人员、6年宣传部科员★,2005年因铁路机构调整,石宗林成为一名专业记者,肩负起贵州铁路的新闻报道工作。

  2006年冬季,地处贵州南大门的麻尾异常寒冷。这里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,山多土少,食品资源匮乏,外运来的蔬菜肉食十分昂贵★。麻尾铁路公寓的一名炊事员为了节约成本★,便和当地种有蔬菜的农民商量好★,每天凌晨挑着箩筐到地里采摘蔬菜。

  贵州铁路快速发展的10年★,每一个重要时刻★,石宗林都没缺席★;每一次重大事件,他都在岗。无论是抗击冰雪凝冻的前线,还是高铁试运行的现场;无论是大众瞩目的劳模,还是关乎民生的运输,他总是第一时间抵达一线,用敏锐的视角捕捉每一个细节★,用犀利的笔触、精准的镜头记录每一个瞬间,如同时代的眼睛,让受众看到真相、接受真情★、感受力量、见证历史。

 

关键词:

热点新闻

×

搜索

搜索

天工机床制造(长兴)有限公司

热线:13905819163

 

邮箱:hz_tg@126.com

 

地址: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开发区吕山乡吕蒙路1号

版权所有©天工机床制造(长兴)有限公司      浙ICP备2022002080号-1  SEO

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