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概要描述】 寄托着乡愁,承载着梦想,为期40天的2025年春运已到半场,一些人开始踏上返程。今年是实
寄托着乡愁,承载着梦想,为期40天的2025年春运已到半场,一些人开始踏上返程。今年是实行春节8天长假、过境免签政策全面放宽★、春节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运★,期间全国跨区域人员流动量预计达90亿人次,同比增长约7%★,规模将创历史新高。春运旺盛的出行需求,诠释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,展现了一个生机勃勃尊龙ag平台在线旗舰、热气腾腾的“流动中国”★。
今年春运,铁路、民航客运量有望分别突破5.1亿人次和9000万人次,都将创历史新高★;而自驾出行稳居主体地位★,预计达到72亿人次,约占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的八成,高速公路车流量中约五分之一是新能源车★。从绿皮车到动车“陆地舰队★”,从“摩托大军”到自驾新能源汽车,从持介绍信购机票到国产大飞机C919“上新”……几十年来春运的巨大变迁,映照着时代的前进步伐★。
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,“流动”则是当代中国繁荣发展的重要因素。改革开放以来★,我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、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★,伴随返乡★“民工潮”和★“学生潮”而生的春运★,也走过了40多个年头。春运不仅是一年一度的“人类最大规模的周期性迁徙”,还是一场对于社会治理能力的“大考”★。优异的答卷,离不开我国交通基础设施网络的日益完善★,也反映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伟大成就。
经济日报-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,原创评论、理论文章可发至#改为@)。详见经济日报-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。
如同一辆时光列车,春运见证着国家发展的日新月异,也记录下无数家庭通过奋斗过上幸福生活的故事。经济社会的发展、交通条件的改善、科技水平的进步,不断改变着春运的形式和过节的方式,但团圆这一主题和精神内核一直在延续,不断强化着中国人的身份认同★、家庭认同、民族认同、文化认同★,也激励着我们去追逐共同的梦想,在新征程上担当主角。(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邓浩)
2025年春运首日★,北京南站候车大厅旅客众多★。(中国经济网记者 郭文培摄)
春运之初★,我国交通基础设施短缺★,交通工具落后,运能有限。绝大部分出行都依靠营业性客运,火车是最主要的出行工具★。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★,公路★、水运★、民航和铁路一起持续发力★,逐渐构成多层次出行体系★。近年来★,我国建成了世界最大的高速铁路网、高速公路网★,以及世界级港口群★、机场群,综合交通运输网总里程已超过600万公里★,为民众出行提供了坚强支撑★。
团圆,是春节永恒的主题。★“有钱没钱,回家过年★”的观念★,曾经长期支撑起春运的客流量★。随着社会的发展,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生活观念都发生了重大改变。如今,春运早已不再只是返乡过年的代名词,反向团圆★、旅游春运等成为新的潮流。今年春运,不少长辈来到孩子们工作的城市过年★,冰雪游、避寒游、年俗游、文化游成为旅游热点。团圆的形式在斗转星移间悄然变化。只要家人在一起★,哪里都是团圆。
天工机床制造(长兴)有限公司